重构-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:重构原则(二)

1.什么是重构

重构(Refactoring):在不改变软件的功能和外部可见性的情况下,为了改善软件的结构,提高清晰性、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而对软件进行的改造,对代码内部的结构进行优化。

2.为何重构

  1)改进软件设计(整理代码)

重构和设计是相辅相成的,它和设计彼此互补。有了重构,你仍然必须做预先的设计,但是不必是最优的设计,只需要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就够了,如果没有重构、程序设计会逐渐腐败变质,愈来愈像断线的风筝,脱缰的野马无法控制。重构其实就是整理代码,让所有带着发散倾向的代码回归本位。

  2)提高代码质量和可读性,使软件系统更易理解和维护

 "任何一个傻瓜都能写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程序,只有写出人类容易理解的程序才是优秀的程序员"。有些程序员总是能够快速编写出可运行的代码,但代码中晦涩的命名使人晕眩得需要紧握坐椅扶手,试想一个新兵到来接手这样的代码他会不会想当逃兵呢?

软件的生命周期往往需要多批程序员来维护,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后来人。为了使代码容易被他人理解,需要在实现软件功能时做许多额外的事件,如清晰的排版布局,简明扼要的注释,其中命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。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采用暗喻命名,即以对象实现的功能的依据,用形象化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命名,一个很好的态度就是将每个代码元素像新生儿一样命名,也许笔者有点命名偏执狂的倾向,如能荣此雅号,将深以此为幸。

对于那些让人充满迷茫感甚至误导性的命名,需要果决地、大刀阔斧地整容,永远不要手下留情!

  3)帮助尽早的发现错误(Defects)

孔子说过:温故而知新。重构代码时逼迫你加深理解原先所写的代码。程序员经常对自己的程序逻辑不甚理解的情景,曾为此惊悚过,后来发现这种症状居然是许多程序员常患的"感冒"。当你也发生这样的情形时,通过重构代码可以加深对原设计的理解,发现其中的问题和隐患,构建出更好的代码。

  4)提高编程速度

良好设计是维持软件开发速度的根本,重构可以帮助你更快的开发软件。因为它防止系统腐败变质。甚至还可以提高设计质量。当你发现解决一个问题变得异常复杂时,往往不是问题本身造成的,而是你用错了方法,拙劣的设计往往导致臃肿的编码。

    改善设计、提高可读性、减少缺陷都是为了稳住阵脚。良好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半,停下来通过重构改进设计,或许会在当前减缓速度,但它带来的后发优势却是不可低估的。

3.何时重构

    1)重构应该是随时随地进行。不应该为重构而重构。
    2)三次法则:第一次做某件事只管去做;第二次做类似的事会产生反感,但无论如何还是可以去做 第三次 再做类似的事情,就应该重构了。
    3)添加功能
    4)修复bug
    5)复审代码,即Code Review时候
    重构可能会引入更多见阶层,重构往往需要把大型对象拆成多个小型对象。把大型函数拆成多个小型函数。间接层是把双刃剑:一是你需要管理多分内容。
    但间接层有以下作用:
    1)允许逻辑共享,小函数复用性高。
    2)分开解释意图和实现:可以选择类名和函数名解释实现意图的做法。
    3)隔离变化
    4)封装条件逻辑:对象有一种奇妙的机制:多态消息,可以灵活而清晰地表达条件逻辑。将条件逻辑转化为消息形式,往往能降低代码的重复。增加清晰度并提高弹性。

4.何时不该重构

    1)代码是在太混乱了,设计完全错误。
    2)如果项目已近最后期限,应该避免重构。  

    3)重构还不如重新编码。即重构的工作量显著的影响Estimate 

5.重构流程

   1)读懂代码(包括测试例子代码)

   2)进行重构

   3)运行所有的Unit Tests 

6. 重构与设计

    1)很多人都把设计看作软件开发的关键换进。而把编程看作只是机械式的低级劳动。
    2)另外的观点就是:重构可以取代预先设计。你不必要做任何设计,只管按照最初的想法开始编码,让代码运作,然后再将它重构成型。

    实际上重构与设计是互补的,程序应该是先设计,而在开始编码后,设计上的不足可以用重构来弥补.设计应该是适度的设计,而不必过度的设计.如果能很容易的通过重构来适应需求的变化,那么就不必过度的设计,当需求改变时再重构代码 。

7.重构与性能

    三种快速编写软件的方法:

   1)时间预算法

        在设计时就对程序花费的时间进行预算,通常用于性能要求极高的实时系统.普通的企业应用程序一般对性能要求不高.只要不太慢就可以了 。

   2) 持续关注法

        要求程序员在任何时间都要设法保持系统的高性能.这个方法有个缺陷,就是大部分的程序90%的优化工作都是白费劲,这样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。

   3) 良好的分解方式

       这个方式是在开发程序阶段不对性能投以任何关注,直到进入性能优化阶段,再分析程序中性能差的程序,然后对这些程序进分解,查出性能差的程序,进行优化。

转自:http://blog.csdn.net/hguisu/article/details/7591081

原创文章,作者:s19930811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178linux.com/2821

(0)
上一篇 2015-04-07 19:23
下一篇 2015-04-07 19:24

相关推荐

  • FHS文件系统介绍及各目录功能说明

    作者:M21-陆东贵 FHS文件系统介绍及各目录功能说明 FHS简介 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(文件系统目录标准)的缩写,多数Linux版本采用这种文件组织形式,类似于Windows操作系统中c盘的文件目录,FHS采用树形结构组织文件。FHS定义了系统中每个区域的用途、所需要的最小构成的文件和目录,同时还给出了例外处理与矛盾…

    Linux干货 2016-10-18
  • 初学Linux之用户、组和权限

    1、用户和组管理命令 
    2、理解文件权限和默认权限 
    3、设置文件权限
    4、特殊权限 
    5、ACL

    2017-12-08
  • HTTP

    使用CentOS 7和CentOS 6实现以下任务 配置四个基于名称的虚拟主机;discuzXwordpressdrupal1.在conf.d下新建并编辑虚拟主机配置文件]# cd /etc/httpd/conf.d/]# vim vhost.confcentos6配置   [root@ _93_ conf.d]#&n…

    Linux干货 2016-10-12
  • 基于Cobbler实现多版本系统批量部署

    前言 运维自动化在生产环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尤其是面对几百台,几千台甚至几万台的服务器时,仅仅是安装操作系统,如果不通过自动化来完成,根本是不可想象的。记得前面我们探究了基于PXE实现系统全自动安装,但PXE同时只能提供单一操作系统的批量部署,面对生产环境中不同服务器的需求,该如何实现批量部署多版本的操作系统呢?Cobbler便可以的满足这一实际需求,…

    Linux干货 2015-07-09
  • rpm&yum

    软件包管理 软件运行环境 软件包基础 Rpm包管理 Yum管理 定制yum仓库 编译安装 ABI 应用程序的二进制接口,和操作系统相关,一个程序二进制编好了,想要在你的系统上跑,要符合你的操作系统的接口标准Windows:PE  linux:ELF WINDOWS和LINUX二进制程序是不兼容的 库级别的虚拟化 Linux:WINE 可以让Windows程序…

    Linux干货 2018-01-02